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 新闻中心
贵州以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为突破口推动林业资源大省向林业强省迈进
发表时间:2023-01-03     阅读次数:     字体:【

贵州,是林业资源大省。全省国土面积的92.5%是山地和丘陵,拥有发展林业的天然优势。2022年,全省森林覆盖率预计达到62.8%左右,居全国第五。森林,是全省体量最大的资源,是不可估量的绿色财富。

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林业系统坚持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大力发展木材、木本油料、特色林业产业、林下经济、花卉苗木、森林旅游与森林康养等。全省林业产业总产值从2012年的401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3719亿元,今年预计达到4035亿元。有效助力了全省脱贫攻坚战的胜利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抢抓新国发2号文件机遇,紧盯省委、省政府“人均利用一亩林地,再造一个新的农业增长极”的目标,全省林业系统正踔厉奋发,全面推进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贵州从林业资源大省向林业强省迈进。

战略油料产业蹄疾步稳

眼下,油茶已经进入采摘尾期,在册亨县弼佑镇连片的油茶山上,茶农们正忙着采摘。洛江村村民覃福春和前来帮忙的亲戚们早早就来到自家的油茶林,去年,他家实施了油茶低产林改造,今年的收获格外喜人。“我家有36亩油茶地,其中16亩实施了低产林改造,改造过的油茶林鲜果产量比没有改造的高4倍,今年这16亩地就能收4000多斤油茶果。”覃福春说。

据了解,弼佑镇种植油茶树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近年来,为提升产业效益,该镇通过树体复壮、林地清理、密度调控、科学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方式,对老茶林进行改造,油茶鲜果产量从80至160斤每亩提高到250至500斤每亩,含油量从18%至20%提高到平均30%以上,亩均增产油茶干籽80斤以上,亩均增收800元。目前,该镇已发展油茶产业18.6万亩,户均拥有油茶林地50亩,全域油茶产值突破3亿元,成为富农增收的重要产业。

另一边,玉屏自治县则以科技为动力,加强与大连民族大学、贵州省林科院等科研院所合作,选育出23个适宜在武陵山片区大面积推广种植的油茶良种,培育出了“民玉2号”和“民玉3号”两个高稳产本地油茶良种和新品种,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每亩可增收3500元以上。

食用油是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是粮食安全的重要组成。2020年,国家林草局、国家发改委等十部委联合出台《关于科学利用林地资源 促进木本粮油和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2022年,国家林草局公布了《林草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提出到2025年,全国木本油料种植面积2.7亿亩左右、木本食用油年产量250万吨。

作为我国油茶主产区之一,贵州高度重视油茶产业发展,形成了黎平、天柱、玉屏、松桃、册亨、望谟等油茶产业核心区,玉屏油茶产业园区荣获“第二批国家林业产业示范园区”称号。截至目前,全省油茶面积达369万亩(位居全国第五),有油茶加工企业27家,其中省级林业龙头企业13家,全省油茶加工率达到90%。今年全省油茶籽产量预计达8万吨,茶油产量2万吨,产值达36亿元。下一步,贵州还将重点抓好用良种工程、示范基地、精准改造、生产指导等方面工作,全力推动“十四五”期间全省扩大种植127万亩油茶基地、茶油总产量达到6.5万吨的任务按时保质保量完成。

此外,结合国家林草局重点推荐的木本粮油优势树种和我省实际情况,贵州将山桐子作为保障国家粮油安全的重要抓手。今年9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贵州省粮油生产能力提升行动方案》,指出要大力发展山桐子产业;10月,省特色林业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印发《贵州省山桐子产业发展行动方案》,明确到2025年发展山桐子产业基地100万亩、到2030年发展500万亩的目标,我省成为全国首个从省级层面统筹推进山桐子产业发展的省份。山桐子,也将成为我省领跑全国的又一特色优势产业。

新兴绿色产业奋发直追

“小朋友们都知道,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早起的虫儿被鸟吃。那些在晚上出没的小虫虫呢?它们会被吃掉吗?它们能够吃到自己的小猎物吗?接下来就跟着我们一起夜观昆虫吧。”今年7月到8月,贵阳阿哈湖国家湿地公园在周末的晚上都会迎来特殊的访客。

夜晚的阿哈湖没有白天的人声鼎沸,但月光映着萤火、花香伴着蝶舞、蝉鸣和着蛙声,大自然的夜晚,有着属于自己的热闹。在自然导师的带领下,每次都有10组亲子家庭戴着头灯和放大镜来到这里,探访湿地和草丛中的小昆虫,探访生命的奥秘。

“原来这就是鼻涕虫啊,它像一只没壳的蜗牛。”“快看这只蜘蛛,它好厉害,网上有这么大一只飞蛾。”“这里有一只鸟呢,它把头放进翅膀里了,缩成了一个球,原来它们是这样睡觉的。”一场场奇妙探险,为孩子们打开了新的世界,大自然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妙,黑夜和昆虫都变得不再可怕。

据了解,阿哈湖国家湿地公园是全国22个重点国家湿地公园之一,分布着河流、溶洞、人工库塘等湿地类型,多样的物种在此蓬勃孕育。近年来,阿哈湖国家湿地公园依托自己独有的高原喀斯特湿地资源,打造出独具特色的室内加户外、理论知识加实地体验的湿地自然教育模式。2020年,阿哈湖国家湿地公园被中国林学会授予“自然教育学校(基地)”,2021年荣获“国际湿地学校”。除了夜观昆虫之外,阿哈湖国家湿地公园还独立设计开发了《走进湿地公园》《溶洞探险家》《飞羽精灵》等极具特色的课程。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为此,贵州大力发展花卉苗木、森林生态旅游、森林康养、自然教育等新兴绿色产业,为人们提供更多更舒适的休闲生活空间。

大力发展花卉苗木产业。目前,全省有铁皮石斛、金钗石斛、菊花等功能性花卉82.46万亩,观赏花卉21.73万亩,绿化观赏苗木17.2万亩,年生产百合、月季等切花3136.2万枝,兜兰、高山杜鹃、铁筷子等盆栽盆景植物1388.25万盆。全省有花卉经营主体2844家,规模以上企业122家,带动5.66万人从业。

大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及森林康养产业。2022年,“实施森林康养步道提升工程100公里”被列为全省十件民生实事,现已全面完成。此外,贵州省林业局还印发了关于旅游产业化专项行动方案,明确到2025年,打造10条以上生态旅游精品线路、建成森林康养步道300公里以上。同时,加快推进景区景点转型升级,不断丰富生态旅游业态、持续拓展生态旅游承载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态幸福感。

大力发展自然教育。目前,我省共有贵阳阿哈湖国家湿地公园等20个省级自然教育基地,这些基地通过开发适合不同年龄段特别是青少年自然教育课程,坚持知识性、文化性、趣味性和互动性,建立了一批具有本土特色的自然教育路径、自然教育之家,打造了一批具有贵州特色的自然教育品牌。下一步,贵州还将系统整合自然遗产地、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国有林场等生态资源,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自然教育基地。

传统木竹产业蝶变升级

今年,是桐梓县狮溪镇箐坝村笋农张国刚采笋的第40个年头。过去,张国刚采笋一直靠肩背,“方竹笋长在海拔1600米的高山上,从山顶到山脚,要走一两个小时才能到公路旁,一趟最多背七八十斤。”张国刚说。

今年7月,桐梓县林业局在该地建设了全长4000米的采笋货运轨道。过去笋农人挑马驮,100个人一天也只能搬运4吨竹笋,现在利用轨道10个人就可以运20吨下山。

作为我省方竹笋产业的核心产区,有着“中国方竹笋之乡”美誉的桐梓方竹林面积达100万亩,覆盖全县23个乡镇(街道),全县竹农达4.2万人。为推进方竹产业发展,桐梓县聚焦产品抓精深加工和技术创新短板,建设的“桐梓·中国竹笋交易中心”于今年9月投产。该交易中心有罐装水煮笋、速冻保鲜笋、无硫笋烘干、冷链系统4条全自动竹笋加工生产线,每年可加工1.2万吨鲜笋,有效解决了过去加工不足带来的采笋率低、产业效益低等问题,全县方竹笋产业实现了跨越发展。

竹林面积达132.8万亩的赤水市,被誉为中国十大竹乡之一。依托丰富竹林资源,已建成全国最大竹浆单产基地,发展竹类加工企业(作坊)近300家,初步形成原竹到精深加工一条完整产业链,产品有竹建材、竹装饰板材、竹工艺品、全竹造纸、竹家具和竹笋加工6大系列300多个品种,远销日本、韩国及东南亚等17个国家和地区。

8月23日,榕江县迎来一批贵客。在贵州省林业局的推动下,广东省林业局及广州、珠海、东莞、佛山、中山、惠州等对口帮扶市的自然资源和林业主管部门、企业代表来到该县考察交流。

据了解,榕江是全国杉木优良种源区、杉木中心产区和贵州省十大林业县之一。目前该县商品林区可采伐杉木、松木成熟、过熟林86.42万亩,预计出材量998.6万立方米。榕江县有板材和家具等木材生产加工企业56家,其中规上企业13家、亿元产值企业3家。“随着《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黔东南自治州‘黎从榕’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的实施意见》的出台,榕江县木材产业又踏上了新征程。”榕江县县长徐勃说。

近年来,我省不断强化林业招商引资工作。截至目前,全省大力培育省级林业龙头企业254家,今年共推进新续建林业产业招商项目255个,合同投资额293.17亿元,到位资金91.08亿元。同时,深化林业改革,为破解金融机构对林权抵押贷款不愿贷、不敢贷的难题,畅通经营主体、林农林权的抵押贷款通道和银行对林权的处置通道,联合省地方金融监管局、农发行贵州省分行选取习水、道真、正安、印江4个试点县探索林权抵押处置试点,鼓励金融机构开展绿色金融服务,拓宽林业产业发展融资渠道。

这一系列举措让贵州的竹木产业实现了提质升级。竹产业方面,截至目前,全省竹产业基地面积已达506万亩,现有竹藤加工企业445家,其中国家级林业龙头企业2家、省级林业龙头企业11家。

木材产业方面,目前全省木材加工类省级林业龙头企业有19家,形成了榕江、黎平、锦屏为重点,以杉木为主的生态板、刨花板、烤漆板等高端板材产业集群,并以此为依托,积极发展木质家居家具、木制工艺品、木质别墅等高附加值产品;此外,还有以三穗、剑河、黄平为重点,以松木为主的高密度纤维板、木制托盘、装饰线条等中高端产品聚集区。

优势林下经济异军突起

时下,正值天麻种植季,走进黎平青江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位于九潮镇万宝山林下种植基地,天麻钵式育种法、商品天麻袋栽培育法等新技术的应用让记者新奇不已。

“林下天麻对种植技术的要求很高,过去我们的种植技术很传统,产品在产量和品质上都不稳定,没办法做大做强。”青江公司董事长杨青介绍,为此,公司与贵州省中医药大学、贵州省林科院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聘请专家解决菌种生产、天麻种植等关键环节的技术难题。

经过多年的实践,青江公司在传统天麻种植技术的基础上,探索创新了桶装法、袋装法种植天麻,实现林地资源重复使用、反复产出的效果,破解了传统天麻种植“种一地、换一地、歇三年”难题,确保了黎平天麻种源纯正、高产稳产。黎平县青江天麻林下经济示范基地也因此成为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贵州省级林下经济和林下中药材示范基地。截至目前,黎平县天麻种植面积达5.28万亩,产量达2843.14吨,产值达8286.31万元,覆盖22个乡镇(街道)93个村,累计解决就业5.4万人次。

近年来,贵州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特别是2021年8月贵州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来,各地因地制宜,持续推广林药、林菌、林蜂、林禽等种养模式,今年全省林下经济发展和经营面积达2960万亩,创建了多种发展模式。

“保护区+林下经济”发展模式——今年6月,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利用省级林业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在保护区内的沿河自治县黄土镇勇敢村、沙坪村等地发展林下养蜂产业。10月时,勇敢村的林下蜂蜜迎来首次采割。“按照每斤150元的价格,今年我们养蜂的收入超过12万元。”勇敢村党支部书记田书友谋划着,要在明年将养殖规模从现有的200箱扩大到400箱,带着村民们把这份“甜蜜事业”越做越大。

“国储林+林下经济”发展模式——走进龙里林场的国储林项目基地,过去密密麻麻难透阳光的松树林经过择伐后,变得稀疏开阔。松树之间,前年种下的楠木已超过1米高。择伐后的松树蔸桩上,放着一袋袋茯苓菌包,林下的土地里种的是红托竹荪。据了解,龙里林场国储林项目建设总规模为6.18万亩,通过现有林改培、集约人工林栽培种植楠木、榉木、红豆杉等珍贵树种。该项目预计总投资12.24亿元,其中20%的项目资金用于发展以竹荪、茯苓为主的林下种植业4700亩。根据测算,该项目期内林场大径级和珍贵木材收入为16.94亿元、林下经济收入为4.31亿元,预计总利润可达9.01亿元。

“国有林场+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在大方县大海坝国有林场,省林业局下拨省级林业产业项目资金250万元,用于在该林场发展林下种植食用菌示范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完成了1065亩林下种植冬荪、竹荪、大球盖菇示范基地的水池修建、水管安装、提水泵、烘干房、冷库、生产便道、防护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今年7月以来,大方高温少雨、旱情严峻,但我们基地丝毫没有受到干旱影响,600余亩红托竹荪长势喜人,竹荪鲜品总产量有9万斤。”基地负责人李世伟说。

今年4月,国家林草局向全国推荐了贵州做法。据悉,“十四五”期间,贵州还将稳步增加林下经济发展规模、着力提升产业产值,使全省林下经济发展面积达到3200万亩、全产业链产值达到1000亿元。


 
上一篇:贵州两地成功获评国家“千兆城市”
下一篇:在高质量发展大道上勇毅前行——2022年贵州经济发展回顾与展望

首页 | 关于我们 | 交流动态 | 新闻中心 | 客户留言 | 联系我们 | English
  •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云岩区346号(财源宾馆7楼)   邮编:550004 电话:0086-851-86892130   传真:0086-851-86892041
  • Copyright 2019- 贵州省国际文化科技交流中心  备案号:黔ICP备20000250号-1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