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前三季度,贵州省2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以下简称:国家帮扶县)全面落实中央关于“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决策部署,按照省委省政府分类分级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着力稳定粮油生产,调优农业产业结构,深入挖掘农业发展新动能,农业经济呈稳定增长态势。
一、农业总产值稳定增长,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2022年前三季度,国家帮扶县合计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25.75亿元,占全省比重26.0%,可比价增速4.4%,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1个百分点,其中,11个县(区)的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二、落实粮油生产责任,粮油生产双丰收
全省各地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粮油生产的安排部署,逐级压实生产责任,切实守住“粮袋子”、拿稳“油瓶子”。2021年国家帮扶县合计种植粮食1309.91 万亩,实现产量311.29 万吨,占全省比重分别为31.3%、28.4%,产量同比增长2.4%;粮食每亩产量237.65公斤,较上年提高8.99公斤、增长3.9%,单产增速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7个百分点。2022年,合计种植冬油菜127.57万亩、产量14.96万吨,同比分别增长10.0%、12.9%;亩产117.26公斤,较上年提高3.05公斤、增长2.7%。
三、调优农业产业结构,经济作物势头良好
(一)产业结构调优,特色作物占比较大。乡村振兴的抓手是产业兴旺。全省各地“靠山吃山”、念好“山字经”、做好“水文章”,持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效特色作物。2022年前三季度,国家帮扶县分别种植蔬菜、中草药材、园林水果417.26、97.04、327.62万亩,占全省比重分别为24.5%、28.8%、28.2%。其中,中草药材种植面积占比较上年同期提高0.9个百分点;食用菌收获面积7.83万亩,占全省比重26.3%,占比较上年同期提高0.6个百分点。
(二)凝心聚力培育,产品产量增长较快。贵州省自2018年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以来,“黔菌”呈现遍地开花的景象,中草药材、茶叶、园林水果等多年生作物逐渐进入丰产期。2022年前三季度,国家帮扶县食用菌、中草药材、茶叶、园林水果产量分别为15.97、18.65、2.88、108.86万吨,同比分别增长10.7%、6.2%、4.8%、11.7%。其中,食用菌、中草药材、园林水果产量增速比全省平均水平分别高1.7、0.9、0.9个百分点。
(三)加大科技含量,亩均产量不断提高。2022年,贵州省大力实施农业发展“八大行动”,提升农作物单产水平,促进农业稳产增产,农业高质量发展跑出“加速度”。2022年前三季度,国家帮扶县蔬菜、中草药材、茶叶、园林水果每亩产量分别为1392.77、624.14、34.11、554.69公斤,分别比上年提高70.30、71.82、2.23、53.85公斤,同比分别增长5.3%、13.0%、7.0%、10.8%。其中,蔬菜、茶叶、园林水果单产增速比全省平均水平分别高0.6、0.9、2.8个百分点。
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畜牧业稳定发展
贵州省积极落实畜禽产品稳产保供政策,拓展畜牧业发展模式,大力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稳定生猪生产,发展特色牛羊,生态家禽蓬勃发展,畜牧业生产形势稳中有进。2022年前三季度,国家帮扶县生猪、牛、羊、活家禽分别出栏347.99万头、31.37万头、73.85万只、2848.56万羽,猪肉、牛肉、羊肉、禽肉、禽蛋产量分别为31.30、4.22、1.27、4.57、7.46万吨。其中,生猪和生态家禽产业生产形势良好。生猪出栏、猪肉产量同比分别增长11.9%、10.9%,增速比全省平均水平分别高1.9、0.7个百分点;活家禽出栏、禽蛋产量同比分别增长4.3%、34.4%,增速比全省平均水平分别高2.0、19.0个百分点。
五、培育农业新动能,助推经营主体发展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代表农业发展的新趋势,为农业生产提供新动能,是农业发展的生力军。贵州省出台主体培育、助企纾困等多项有力措施,积极培育和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2022年9月末,国家帮扶县共有各类规模以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731个,占全省比重22.7%。2022年前三季度,国家帮扶县规模以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现销售收入合计为31.96亿元,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销售收入分别为11.19、0.13、20.37、0.27亿元。
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和乡村“五大振兴”都明确提出发展乡村产业,乡村产业不仅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也是乡村振兴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还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下一步,各级各部门要继续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高质量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科技含量,保障农产品稳产保供,促进农民群众共同富裕,以乡村产业发展引领和带动乡村的全面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