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 新闻中心
贵州师范大学传媒学院积极开展网络教学活动
发表时间:2020-03-02     阅读次数:341     字体:【

延迟开学不停课
贵州师范大学传媒学院积极开展网络教学活动

2020-03-02 10:09
来源:多彩贵州网

  多彩贵州网讯(杜清青穆贵红)贵州师范大学传媒学院的教师通过丰富多样的网络教学,切实做到“延迟开学不停课”。虽然无法像往常一样在熟悉贵州师范大学校园相聚,在熟悉的传媒学院教学楼上课,但通过各种在线教学平台,师生们在网络上相遇了,开始了一段崭新的在线学习历程。

  杜安:不做“主播”做新媒体教学达人

  传媒学院副院长杜安向记者介绍,面对疫情,学校延迟开学,国家发出“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号召,在线教学,必须推进。教无定法,网课教学同样如此。线下到线上课程的转变,对于从未有网络授课经验的老师来讲,可谓挑战不小:从教案的修改,授课内容的调整,授课形式的采用,授课平台的选择,课堂的组织与实施,作业的设计、布置与批改,课程评价与考核等等,都需要进行思考和实践。

  贵州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副院长杜安在认真备课

  开课之前,学院建立了传媒学院网课教师微信群,方便“网课先锋”们通过新媒体平台分享交流教学经验。在各班辅导员的配合下,请所有网课老师都加进了任教班级QQ群或微信群,有的老师还启用了其他网课平台。如果说学习通网课平台是线上教学的主阵地,我们又拥有了“第二阵地”甚至“第三阵地”。我们预判到开课高峰时期,网课平台极有可能出现拥堵的情况,提出了合理安排上网时间,错峰教学的要求。总之,我们共同的一个理念,不是要把老师变成“主播”,而是借助这次特殊时期线上教学开展的机会,在新媒体加持下,转变以往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监督者。

  贵州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副院长杜安开设的网络课程是“外国文学经典”,这是针对广播电视学专业的一门相关学科基础课。如何让学生亲近经典名著,在阅读与思考中获益?他首先为学生列举学习清单——除了课件和电子教案以外,还向学生布置一定量的经典作品阅读任务,提出一些需要深思的问题。其次,考虑到具体网络状况,他没有要求严格按照课表时间上课,而是为每个课时设置了任务节点,每周四节的教学任务,同学只要在周六前完成全部任务节点就可以了。第三,重视线上讨论和知识拓展。布置的讨论任务,一开始比较简单:“都来聊一聊,你了解哪些外国作家,读过哪些外国文学作品?”希望借此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老师也能够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接下来会稍微复杂:“《俄狄浦斯王》被称为‘十全十美的悲剧’,为什么?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理解”,有的问题还会兼顾到传媒专业的特性,比如“经典悬疑电影《七宗罪》与但丁的《神曲》有何关联?”要求全体同学积极参与讨论,老师在讨论区中跟大家交流。在线上交流时,还适时补充资料或提问,拓展知识,学以致用。比如正好读到《古罗马中后期的瘟疫与中世纪的开始》一文,杜院长就分享到群聊,让同学思考疫情对于历史、文化和文学的影响;另一篇分享的文献,从《荷马史诗》中被人忽略的细节——阿喀琉斯的怜悯——探讨人类历史上灾难和战争中的人性问题,提醒大家如何发掘文学名著的现实意义。线上教学的课前、课中、课后,杜院长希望以任务和问题为牵引,引导学生有效利用学习时间,学会自主学习。下一步还要通过科学有效的过程性评价,了解判断学生的学习效果,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进行教学调整。

  吴林博:网课要上,但不能取代面对面教学

  吴林博老师主讲的课程是17级广播电视学专业的《影视美学》。目前,吴林博老师还在河南南阳老家,她使用流量在电脑上进行网课教学,上传的资料有知识点的录播视频、课件、文字教案、章节测试和讨论、指定书页阅读以及线上拓展视频资源链接等。由于流量网络信号等问题,吴老师在班级QQ群里给学生布置一周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指定时间内完成,一般是从周三到周日。

  在网络授课的过程中,《影视美学》这门课所需要的课程资源也受到一定的限制,许多影视视频无法截频,并且一些必要的即时互动也无法完成。即使这样,吴林博老师也尽力将比较重要的知识点录制成小视频,以便同学们更好地理解,提高学习效率。

  吴老师表示,目前来看,同学们都挺支持这种虚拟课堂方式,完成任务点和章节测试的人数也都能如数完成,但对于《影视美学》这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同学们真正掌握多少知识,还需要正式开学后看大家的反馈。

  “网课不能取代面对面教学,它是非常时期采用的一种教学手段,但也可以成为实际教学课堂的辅助或补充。”吴林博老师说道。面对网上学习这样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希望同学们能主动适应、积极配合、确保效率,期待大家早日回归熟悉的课堂上。


同学们在认真学习

  黄贤春:平台授课,也要为同学们讲好每一堂课

  黄贤春老师主讲的课程是19级播音与主持专业的《艺术概论》。为了保证授课的成功,黄老师采用了三个通道,一是建立课程微信群,二是企业会议,三是超星学习通APP。内容准备上有授课录音、PPT、讨论问题和测验等电子资料,教材扫描版,分三个信道传输。

  黄贤春老师认为,网络上课同重新准备一门新课差不多。主要是通过网络终端来上传资料和适时监控、回复,增大了工作量。尤其是网络拥堵,造成了交流上的困难和不便。网络在线平台界面虽然提供了一些统计和上传资料或信息的可能,但并不友好和亲和,往往感觉形式大于内容。

  他说:“并不喜欢这种平台授课形式。学生和老师某种意义上被为机器的弊端所害。比如长时间盯着信息终端导致的视力模糊受损,又比如没有正常登录上系统而焦虑和耗费时间,不能快速有效地交流等。”

  尽管如此,黄贤春老师还是尽可能地为同学们讲好每一堂课。他结合近期热点与《艺术概论》这门课的专业知识来为同学们授课,让同学们参与线上和线下的讨论,努力为大家解答疑难,在保证学生有效参与学习的同时,也拓宽了他们的视野。

  在几次授课对比下,黄贤春老师推荐使用企业微信会议功能,他说,目前既不拥堵,交流起来也方便,像处于一个空间之中一样,在上课时信息平稳,讨论热烈,效果比较好。

  李娟:结合实际,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实践

  李娟老师主讲的是19级广播电视专业的《新闻与写作学》,这门课实践性很强,之前打算采用对分课堂和金课的教学方法,加强与学生的课堂互动和课后的实操训练。在特殊时期进行网上授课,后台不能支撑直播,所以李老师选取理论性比较强的内容放到线上来进行,采取教学课件+PPT+视频资源的方式,在学习通上设置任务点,同学们要看完教学视频才能提交作业。考虑到学习通使用的人数较多,系统容易拥堵,每周4个学时,按照课表周一、周五两次发布教学内容,将上课签到和提交作业的时间延长到72小时左右。


同学们在认真学习

  李老师很开心地告诉记者:“同学们都很积极,我的课是2月24日上午正式开始上课,23日晚上11点多我上传了课件和作业,不到12点,就有同学完成了学习任务,并高质量提交了4道简答题的作业!两天时间就有20多个同学加了我的微信,在微信里向我提问,我觉得有代表性的问题就发布到班级微信群里,并附上相关的资料链接,与同学们一起讨论学习。”

  结合当前的新闻热点,***周的两次理论课,李老师发布了两个讨论话题,***个话题“近期大家都很关心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也在网上看了大量的报道,给你印象***深的是哪篇报道?你觉得这篇报道哪里做得好?”第二个话题则结合“新闻采写的基本原则”这一理论的学习,请同学们讨论“近期新型冠状病毒的报道铺天盖地、良莠不齐,部分媒体推出了类似'谣言粉碎机'的辟谣栏目,请举一个被辟谣的新闻,并说明它违背了新闻采写的什么原则?”同学们纷纷留言,和大家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营造了良好的互动氛围。一些同学还积极回应老师的约稿,为传媒学院的公众号撰写抗疫志愿者日志和心得体会文章。李老师说,很希望疫情早日过去,能够和这帮可爱的学生们一起面对面地交流,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蔡丹:多方探索,与学生进行更深入的互动

  蔡丹老师主讲的课程是18传播学专业的《公共关系学》。在正式网络授课前,蔡丹老师准备了一章的内容在超星学习通APP上,考虑到一些主客观因素,她在开学前一个星期转为申请中国大学MOOC的课程资源。

  为了避免在实际上课时因操作不当而出意外,蔡丹老师不断地熟悉网课平台的技术与方法,弄清楚平台基本功能,以便与学生进行更深入地互动。蔡丹老师说:“现阶段稍微费点精力的是学生进入这门课的慕课堂的认证问题,需要督促同学们用正确的方式进入,还需要看懂大家的学习数据。这周熟悉技术后,我们就可以探索更多的互动方式。”

  目前,蔡丹老师让同学们在中国大学MOOC应用上学习课程资源,并设置了随堂检测环节,督促同学们进行有效的网络学习。她说,这次网络授课使自己收获很多,对网络进行教学这一趋势有了更多了解,慕课这种形式既能让学生学习成熟优质的课程内容,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教师负担。

  但传媒专业内容更新太快,也不能完全依赖录制好的课程资源,教师需要更多考虑如何提高专业素养以回答学生问题并在交流过程中做出适时的点评。学生学习懈怠与否跟教师的督促方式有关,关键是要考虑好如何测评学习效果的问题。

  熊沁:精心打磨,网课是一种新的尝试模式

  熊沁老师主讲的课程是19级传播学专业的《新媒体概论》。在之前因为网课的课程设置以及面对面授课的方法有很大不同,所以接到通知之后,熊沁老师就开始进行课程的整理和调整。

  面对网络授课,熊沁老师前期遇到的问题是没有确定具体的授课形式以及平台,所以有点抓瞎。在后来确定了上课平台和录播形式之后,录课又成了一个难题。尝试了各种软件,熊沁老师选择了一个***自己要求的App在手机上录课。在录网课的过程中也经常发生一些小插曲,录课就会被打断,所以不得不重新录制,一堂好课就是熊沁老师这样一遍遍“磨”出来的。

  熊沁老师说:“网课的好处是可以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特别是我讲授的《新媒体概论》这门课程,网络资源的利用同时也是课程主体新媒体的使用,所以还蛮有意思的。”

  网络授课正式开始后,由于平台的承载能力不足,熊沁老师只能通知同学们错峰去学习课程资源,并且在每周三和周四下午为同学们提供线上答疑,提高大家的学习效率,但由于缺少了面对面的互动性以及监督性,有的面授课程可以说的“梗”和效果都大打折扣。不过,网课大部分还依赖同学的自控力和自学能力。

  ***,熊沁老师说道:“总之,网课是一种新的尝试模式,有利有弊。希望同学在家能好好利用老师提供的课程资源,不要荒废自己的时间,也不辜负老师们为此做出的努力吧!”

  当居家遇上开课,同学们的网课初体验

  18广播电视学专业的王亚敏同学说,疫情期间的网络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家不停学,同时体验新形式教学方式,掌握新知识。目前我上的网课包括新媒体概论和英语。每一科的网络教学都有不同的特点,都是一次新的体验。新媒体概论的线上讲课,讲座学习,让我更加深刻的了解了新媒体的意义和特征,同时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新媒体与我们同在,新媒体下的大传播和大视野,让我深思。英语课程中增加了许多互动环节,包括线上录音,提交作业等等,更加丰富了英语课堂学习的形式,增加了口语练习。

同学们在认真学习

  18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田可馨觉得网络授课对于当下疫情期间而言非常的便利,足不出户就能轻松在家学习,同时每次定时定点的课程也能促进我养成良好的作息,既保证了正常休息时间,也能让我每天都有充足的学习时间,让我即便呆在家也能感到充实和愉快。目前正在学习的科目共有四科。其中我***喜欢的是贵州蜡染艺术这门选修,因为本身就是贵州人,所以能够学习到家乡的知识让我感觉非常兴奋,不仅增加了自己的见识,以后如果有外地游客来贵州旅游,我还能给他们介绍家乡各种丰富的文化。

  19传播学专业的何茧同学说,网课知识点很全,不懂的可以反复观看。较多课程以录播形式开展,但有专门时间或课后老师可以在线答疑,很方便。课程的资料很丰富,视频、音频、PPT都很全,但平台的网络状况不太好,高峰期经常进不去。由于课程是录播,我们常常错峰登陆观看学习视频。

  没有一个寒冬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此“疫”虽艰,但必会取得胜利。“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在这个不寻常的春天,在战“疫”面前,贵州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师生凝结起逆流而上、共克时艰的力量。愿每一位同学能够居家学习不掉队,更加自律,珍惜时光,敬畏生命。让我们师生携手,在收获与成长中,期待重返校园的那一天早日到来!

  编辑:曹轶

  编审:李蓓

  审签:王幸韬

作者:杜清青 穆贵红 编辑:李蓓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港澳委员建言贵州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首页 | 关于我们 | 交流动态 | 新闻中心 | 客户留言 | 联系我们 | English
  •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云岩区346号(财源宾馆7楼)   邮编:550004 电话:0086-851-86892130   传真:0086-851-86892041
  • Copyright 2019-2025 贵州省国际文化科技交流中心  备案号:黔ICP备20000250号-1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