葱茏夏日,黔西北大地一派生机勃勃。巍巍乌蒙山麓,滚滚乌江之畔,美丽城乡风采各异,青山绿水间奏响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壮歌。
回首昨日筚路蓝缕,展望今朝气象万千。
35年前,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毕节试验区应运而生,拉开了乌蒙山区各族儿女鏖战贫困、奋进小康的浩荡征程。
35年后的今天,毕节绘就了一幅幅锦绣画卷:“铁公机”交通网络四通八达,城市面貌焕然一新,美丽乡村生态宜居,特色产业风生水起……
2018年7月18日,毕节试验区成立3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对毕节试验区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要努力把毕节试验区建设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示范区。
五年来,900多万毕节干部群众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攻克了一道又一道发展难题,交出了一张张高质量发展的精彩答卷。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努力奋斗,今日毕节已经打赢了脱贫攻坚战,撕下了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标签,大踏步迈上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新征程。从“试验”到“示范”,一个生态宜居、活力迸发、前景无限的美丽新毕节,正在乌蒙山水间强势崛起。
一条路
——从坑洼闭塞到通达四海
路,是毕节发展最好的“见证者”之一。
“要不是路修好了,我们中药材产业怎么可能发展得那么好?”说起交通条件变化带来的好处,赫章县德卓镇胜营村村民赵英明感触颇深。
高山深谷,峰连天际,赵英明就居住在这样的环境中。过去由于交通不便,连到镇上赶集都比较费劲,产业发展更是举步维艰。“那时候一年到头只能种点洋芋、苞谷保障生活。要想发展产业,运输是个大问题。”赵英明回忆说。
后来,在脱贫攻坚的“大潮流”中,村里打通了硬化路。在村“两委”的动员下,当地群众开始种植中药材。赵英明家种植2亩半夏,半个小时就能运到镇上销售,每年可增收上万元。
盛夏时节,前往百里杜鹃避暑休闲的游客越来越多。“我们从成都直接坐高铁到毕节,然后坐汽车通过高速很快到这边,现在的交通是真方便!”说起毕节今日交通条件,来自四川的游客刘女士禁不住点赞。
刘女士告诉记者,十多年前她就曾到百里杜鹃看花,那时候要坐飞机到贵阳转车到毕节,然后一路颠簸才到景区。现在高铁、高速公路、旅游大道连成一张网,既舒适又快捷。“而且百里杜鹃这边乡村旅游公路四通八达,基础设施很好,游玩非常方便。”
一路通,百业兴。旅游公路修进村庄,给靠近百里杜鹃核心景区的普底乡永兴村带来了发展机遇。“随着基础设施的改善,来我们村避暑旅居的游客越来越多,现在村子里有民宿酒店、餐馆20多家,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000元。”该村党支部书记黄鹏骄傲地说。
从曾经的道路泥泞、出行困难,到如今的大道通四海、关山度若飞,交通之变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截至目前,毕节公路通车里程超过33700多公里,实现了县县通高速、乡乡通油路、村村通沥青(水泥)路、组组通硬化路。
随着交通改善,其他基础设施也发生巨大变化:一大批城市公园、广场、公厕、停车场、环卫设施等公共服务设施建成投用,农村群众的住房、水、电、路、通讯等生产生活设施日渐齐全,城乡发展活力十足。
一片地
——从荒凉萧索到产业兴旺
走进毕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业园区,生产厂房鳞次栉比,柏油大道车水马龙,处处呈现发展新气象。
“现在我们家乡有了工厂,大家可以在家门口上班,不用再背井离乡。”家住工业园区周边的郭欢还记得,曾经这里是一片荒原,草木丛生,十分冷清。如今成了产业园,入驻企业超过100家。他就近在贵州天烨科技有限公司上班,还当了车间班长。
忆往昔,枯草荒陂,无人问津。看今朝,平地起高楼,产业势头劲。该工业园区的“前世今生”,正是毕节工业产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
在织金县茶店乡磨大村,中国石化贵州能化PGA项目(中石化织金50万吨/年PGA项目)建设现场一派繁忙,挖掘机、铲车、罐车等来往轰鸣。“我们正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日夜奋战,争取把项目早日建成。”工地项目安全管理负责人展瑞林说。
中国石化贵州能化PGA项目是贵州与中国石化集团战略合作的标志性项目,总投资238亿元。项目建成后,将成为贵州具有竞争力的现代煤化工产业基地,为毕节加快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注入强劲动力。
乌江之畔的金沙县沙土镇青山村,江风吹绿了漫山遍野的6000多亩经果林,也吹得村民心里乐开了花。“我们这里地理气候优势适合种柑橘,品质很好,很受大家喜欢。”走进果园,村民刘德刚随手拂过挂满嫩果的枝头,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刘德刚告诉记者,这里曾经石漠化严重,是他们克服困难自发填土种果树才有今天。近年来随着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来乌江边上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很多人慕名前来采摘柑橘,他们家十几亩柑橘每年带来收入六七万元。下一步,他还准备发展林下养殖,把产业做大做强。
欣逢盛世好光景,产业发展气象新。如今的毕节,从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传统能源产业到以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生态特色食品、大数据电子信息产业等为主导的新型工业,皆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共同构成了乌蒙山区产业的多彩画卷。
一方人
——从贫困落后到同步小康
夏日的赫章县河镇乡海雀村,一阵风吹过,山坡上万亩林海荡起绿浪。山下,青瓦白墙的黔西北民居错落有致,不时可见村民悠然漫步。
三十多年前,就是这个高寒地带小村庄的极贫现象,牵动党中央、国务院深切关怀,毕节试验区成立后,试验区人民开始了战天斗地的艰苦奋斗,涌现出以海雀村村支书文朝荣为代表的时代楷模,成为阔步新征程的不竭精神泉源。
如今,这里生机盎然、村美民富。村“两委”带着大家发展林下天麻、食用菌、苗绣、民宿等产业,完善基层治理体系,把“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乡村振兴图景真实绘就在大地上。
“30多年前,老支书文朝荣带领大家种下了万亩林海。现在不但长成了参天大树,更是林下生金,让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年逾花甲的老党员王兴才幸福地说。
沐浴着新时代的政策春风,勤劳勇敢的乌蒙儿女一路感恩奋进,大踏步迈向小康。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今年估计会有不错的收成。”眼下,让黄训华最开心的,就是家门口的苹果树上长出了一个个“绿色的希望”。
黄训华是威宁自治县龙场镇尖山村村民。曾经一家几口人靠山吃山,一年到头辛辛苦苦只能种出一些苞谷、土豆,一直在贫困线上挣扎。后来在脱贫攻坚好政策的帮扶下,他发展养牛产业,还种了26亩苹果,日子越过越好。
“在帮扶干部的指引下,我积极参加苹果拉枝、剪枝、施肥等技术现场培训会,学到不少知识,也让我的产业稳步发展。”早已脱贫致富的黄训华,说起生产生活的变迁满脸笑容。
乌蒙山水多锦绣,美丽乡村景愈新。现在的毕节,从四通八达的乡村公路到坚实美观的居民楼房,从绚丽多姿的生态环境到蓬勃发展的农业产业,从群众勤劳耕耘的可爱身影到八方游客带来的车水马龙,每一样景观都书写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崭新篇章。
新征程催人奋进。当下,毕节正抢抓国发〔2022〕2号和国函〔2022〕65号文件重大机遇,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团结带领广大群众在乡村振兴之路上阔步前行,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