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黔携手,向海而行!3月25日至27日,由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徐麟,省委副书记、省长李炳军率领的贵州省党政代表团赴广西壮族自治区学习考察。考察期间,代表团来到钦州、南宁、桂林,深入产业园区、港口码头、重点企业等实地考察,认真学习广西在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对外开放、工业发展、数字经济、科技创新、文旅融合等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
平陆运河将开启贵州出海“快进模式”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1000多年后的今天,广西正在建设的平陆运河将成为中国自京杭大运河后的第一条大运河。
3月25日下午,贵州省党政代表团抵达广西,考察的第一站就来到钦州市平陆运河青年枢纽项目。代表团走进项目现场,看展板、听讲解,深入了解平陆运河的建设情况、施工技术等。
通江达海,向海图强。平陆运河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骨干工程,是融入共建“一带一路”、西部陆海新通道、交通强国、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略的重大牵引工程。
施工现场,挖掘机在山间轰鸣,运土车辆来往穿梭,枢纽航道已现雏形。项目负责人介绍,平陆运河起点为南宁横州市西津库区平塘江口,经钦州市灵山县陆屋镇沿钦江进入北部湾,全长134.2公里,于2022年8月28日正式开工建设,建设工期52个月。
其中,青年枢纽项目是平陆运河规划三座梯级中的最下游梯级,也是平陆运河通江达海的关键节点。总长度2.7公里,由双线船闸、泄水闸、鱼道和两岸连接坝等组成,采用互灌互泄省水方式,为国内首座5000吨级江海交接双线省水船闸。目前,该项目一期工程基本完成。
珠江水系上接滇黔、横贯两广、辐射港澳。平陆运河建成通航后,将改变滇黔桂的出海格局,直接开辟广西内陆及我国西南、西北地区运距最短、最经济、最便捷的出海通道,大幅提升运输能力和效率,为区域协调发展和对外开放注入强劲动力。
代表们认为,平陆运河开通后,贵州水运从红水河经西江可到广西钦州出海,比广州出海近200公里。不仅能够大大降低物流成本,对贵州更好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也具有重要意义。
下船即上车 下车即上船
钦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打通进出口货物“最后一公里”
几天前,48372次列车装载着19个集装箱的玉米抵达贵阳南车站改貌物流中心。这批玉米是搭乘货轮在广西钦州港上岸,转乘铁路货运专列到达贵州的。
3月26日上午,贵州省党政代表团来到钦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学习考察。代表们通过看展板、听介绍,感受海铁联运的高效便捷。
海铁联运大宗货物运输运量大、成本低,是国际物流主要运输方式。钦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是广西深度参与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海铁联运“最后一公里”破瓶颈标志性项目,是北部湾国际门户港的重要基础配套,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的主要组织站,设计装卸能力105万标箱/年。
“进出口货物在这里‘下船即上车,下车即上船’,实现海铁联运无缝衔接。”中铁联合国际集装箱广西有限公司场站运营部货运主管莫中洲告诉记者。
其中,贵阳到北部湾港运输距离1000公里,铁运1天即可到达,运输距离和成本比走国内其他港口更具优势。
广西沿海沿江沿边,是我国唯一与东盟陆海相邻的地区。贵州不沿边不沿海,向南经广西到东盟是贵州主要的开放方向之一。快速发展的北部湾港,是贵州进出口贸易的便捷通道。
2021年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十四五”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高质量建设实施方案》,明确了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具体项目,标志着西部陆海新通道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2022年初,国发〔2022〕2号文件进一步明确,畅通对内对外开放通道,巩固提升贵州在西部陆海新通道中的地位,推进贵阳至南宁、黄桶至百色铁路和黔桂铁路增建二线等建设,研究建设重庆经遵义至贵阳至柳州至广州港、深圳港、北部湾港等铁路集装箱货运大通道。
如今,西部陆海新通道合作范围已扩展至西部12个省区市,目的地辐射107个国家(地区)的319个港口。贵州与广西通过西部陆海新通道,正实现日益紧密的陆海互通。
世界首创“U”型方案 钦州港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展现大气魄
去年6月28日,全国首个海铁联运集装箱码头——北部湾钦州港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一期正式启用。
3月26日,贵州省党政代表团来到钦州港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学习考察。
钦州港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相关负责人介绍,码头一期正式启用是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和北部湾国际门户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广西实现“向海图强、向海而兴”海洋梦的关键一步,也为中国乃至全球的集装箱码头建设贡献了可推广复制的“北部湾方案”。
时间回到2019年,项目组吹响了“集结号”,开始组建团队。为了设计出更加符合北部湾需求的自动化码头,团队对钦州港口业务模式和港区规划进行了细致研究,在判定风险可控的基础上,大胆地在世界上首次提出了“U”型工艺方案。
作为世界首创,“U”型工艺综合了端部作业工艺及传统平行工艺的主要优点,装卸点多、出箱灵活,可以根据数量增加堆场的轨道吊,扩展性很强,具有高效、经济等特点。
目前,“U”型方案能满足20万吨级集装箱船舶靠泊需求,全面破除北部湾港远洋航线开行的基础设施瓶颈,对于建设北部湾国际门户港、打造北部湾国际枢纽海港、提升北部湾港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比传统人工码头,设计作业效率高约30%;操作人员上减少90%;水平运输系统IGV每年减少碳排放约35万公斤、二氧化碳排放约130万公斤,整体达产后碳排放减少20%左右。”码头负责人说。
学习考察中,代表们充分感受到了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的大气魄,纷纷谋划着与码头进一步深化合作事宜。
目前,挂靠钦州港的集装箱航线48条,其中外贸25条(远洋航线3条),内贸23条,基本实现国内主要港口和东南亚、东北亚主要港口全覆盖,通达全球100多个国家的200多个港口。
北部湾畔 化工新城正崛起
贵州和广西是泛珠三角区的重要合作伙伴。3月26日上午,贵州省党政代表团来到位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华谊钦州化工新材料一体化基地学习考察。目之所及,厂房林立、机器轰鸣、生产场景热火朝天,给代表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华谊钦州化工新材料一体化基地是目前广西单体投资最大的工业项目,也是近年来广西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最大的工业项目,总投资约1000亿元,占地8平方公里,涵盖现代煤化工、轻烃裂解、盐化工、石油化工下游四大产业链,分三期实施。全面投产后年产值超1000亿元,直接带动就业6000人以上。
“一期项目是以煤化工为主的工业气体岛和合成气综合利用项目,2017年11月开工建设,2021年6月建成投产。二期项目为75万吨/年丙烯及下游深加工项目和烧碱及聚氯乙烯项目,2019年11月开工,2022年3月初全部装置均已成功产出合格产品。三期项目规划总投资约550亿元,将以甲醇制烯烃为龙头,推动基地烯烃下游产品多元化、差异化发展,增强产业链竞争。”基地负责人介绍。
北部湾畔,一座现代化化工新城正在崛起。从一片荒地到十里巍巍石化城,华谊只花了5年时间,上演了一场精彩“蝶变”。
“一二期项目已经成功实现投产,期待三期项目早日建成,我们对上海华谊集团梦想在钦州再造一个华谊、建成世界一流的化工新材料基地充满信心。”基地负责人说。
目前,在华谊钦州化工新材料一体化基地石化产业龙头带动下,众多重大项目纷纷落户钦州,形成产业集群、产业配套、上下联动的工业延链补链强链。
看变化、学经验、谋发展。近年来,贵州与广西在交通、能源、资源、产业等诸多领域深化合作,推动经济更快更好地融入国内、国际大市场。代表们纷纷表示,两省区经济发展水平相近,产业结构层次相当,在资源、区位、产业等方面有很强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应该发挥比较优势,在更深层次推进黔桂合作,不断增强我省工业经济发展活力。
南宁·中关村:让创新种子开花结果
从“电子一条街”发展成“中国硅谷”,北京中关村成为我国创新发展的一面旗帜。
2016年7月24日,广西南宁成功“牵手”北京中关村,揭牌运营南宁·中关村创新示范基地。通过高位嫁接北京中关村的“创新基因”,六年多的筑巢岁月,南宁市让一粒粒创新的种子在这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3月26日下午,贵州省党政代表团来到南宁·中关村创新示范基地学习考察。走进基地展厅,代表团通过看展板、听讲解,深入了解基地的发展历程和入驻企业的创新成果,探寻协同创新的合作空间,认为南宁·中关村的合作模式值得借鉴。
“我们始终铭记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构建富有吸引力的创新生态系统,让适宜的种子在适宜的环境中开花结果’重要指示,持续优化创新环境,让越来越多的创新成果成为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基地负责人说。
落地运营以来,南宁·中关村由“一基地”发展成“一基地(三片区)、一园区、一中心、一飞地、一平台”,项目通过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装备制造、生命健康、科技服务四大产业,打造成为“一带一路”与信息丝路有机衔接重要门户的创新高地。
数据印证成果:目前,南宁·中关村累计聚集了832个创新主体,培育及引进12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85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3家规模以上企业、11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含入库)、5家“新三板”及上市企业。2022年,南宁·中关村入驻企业营业收入达244.6亿元。
发展中,南宁·中关村还主动布局深圳寻找适宜的创新种子。过去的一年,南宁·中关村通过协同创新中心,拓展大湾区企业超500家,协同创新中心入驻企业25家,落地南宁企业获得知识产权共28项。
看桂林如何让山水不负“诗与远方”
“桂林山水甲天下!”这是全国人民熟悉的一句话,充分展现了桂林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
3月27日,贵州省党政代表团来到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重点学习考察旅游产业发展情况。
代表团首先来到象山公园。该公园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位于桂林市内桃花江与漓江汇流处,山因酷似一只站在江边伸鼻豪饮漓江甘泉的巨象而得名,年接待游客300多万人次。2021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象山公园考察调研,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提升格调品位,努力创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代表们步行至象山公园观景平台,观看展板并听取桂林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和旅游产业发展情况介绍,考察周边商铺,了解个体工商户营业情况。
离开象山公园,代表们来到融创国际旅游度假区,这是广西文旅融合发展的龙头项目,也是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项目总投资160亿元,占地面积3907亩。项目一期投资约90亿元,自2021年6月运营至今,累计接待游客600余万人次。代表们听取了融创国际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情况介绍后,实地考察了后海商业街区和融创海世界。
漓江是桂林的母亲河,是桂林山水之魂。党的十八大以来,桂林市委、市政府始终把保护好漓江、保护好桂林山水作为第一位的政治责任和底线要求,统筹推进漓江生态保护与城市建设、产业发展、百姓生活融合发展。代表们来到阳朔县,从杨堤码头乘船至兴坪码头,实地考察漓江生态保护情况。
代表们表示,贵州和广西山水相连、地理相邻、经济相依,都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和旅游资源。此行考察桂林市,学习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和旅游产业经验,将为推动贵州旅游产业发展提供有益借鉴。回去以后将只争朝夕抓落实,凝心聚力促发展,奋力推动贵州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