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 新闻中心
党建引领促振兴 逐梦沃野绘新景——贵州以组织振兴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发表时间:2023-02-06     阅读次数:     字体:【

  历时6年,桐梓县茅石镇团结村从一穷二白实现了逆风翻盘:从2016年到2022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7800多元增长到2.6万多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从零跃升到100多万元。

  数字增长的背后,离不开一支能打仗的干部队伍。

  2016年,能力强、脑子活的张治友被选为村党支部书记,他着手建强村党支部,大家一起谋划产业发展——成立村合作社、扩大烤烟种植面积、引进蔬菜产业和中药材产业。如今,全村2988人已有1400多人在村里实现稳定就业。

  近年来,贵州在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建设中,推动各类资源向农村下沉,着力强化政治引领、着力强化服务群众、着力强化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以组织振兴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理论武装 学思践悟勇担当

  “传播党的声音,大家都很关心。我们水平有限,把报告读了几遍,抛个砖来引个玉,接收批评意见……”不久前,龙里县洗马镇平坡村rap宣传小视频火爆“出圈”,广大村民纷纷点赞。

  平坡村党支部引导村民巧用押韵说唱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有效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坚定不移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

  在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中,贵州始终把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作为最重要的政治任务和最根本的政治纪律,坚持“第一议题”抓学习。省委组织部牵头开办新时代学习大讲堂,定期邀请相关省直厅局领导、业务处室处长或其他专家学者授课,通过视频形式直接将党的政策方针和工作要求传达到基层。同时,坚持“省级示范、市州统筹、县级为主”原则,县级党委每年对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进行全覆盖轮训。

  思想的火种点燃新征程的火炬,引领贵州万千农村党员干部在党的事业中前仆后继、勇往直前。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2021年来,贵州连续选派了3.2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奋战在乡村振兴一线,组建1万支工作队开展驻村帮扶,为脱贫地区提供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持。

  强化服务 真情实意暖民心

  “小吴很实在,经常上门帮我洗衣服、被子,就像亲人一样。”提起吴应杰,黎平县口江乡口江村特困供养老人张大伯红了眼眶。

  吴应杰是口江乡的一名网格员,当得知张大伯年纪大、无儿无女且做家务力不从心后,就经常上门帮忙。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近年来,立足为群众办实事,口江乡将7个村的53个村民小组划分为48个网格,同步配备48个网格长,形成“一户带一片、多片带整体”的服务工作格局,实现“事情在网格办、建议在网格提、困难在网格解”。

  目前,口江乡网格员已协助处理村居环境卫生问题200余个,开展困难群众走访活动346次。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

  近年来,贵州农村党员干部倾力服务群众,与村民话家长里短、聊田头村事、讲解惠民政策,切实为村民解决实际问题,架起党群连心桥,“话”出发展同心圆。

  遵义市红花岗区南关街道金华村党支部引导36名农村党员组建“南关小红”志愿服务队,开展疫情防控、安全生产、绿化管理、矛盾调解等志愿服务,带领群众积极参与村级事务,激活了乡村治理的“一池春水”。

  紧盯群众所思所想所愁所盼,全省农村基层党组织用心用情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获得群众认可的同时,让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进一步树了起来,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进一步强了起来。

  建强组织 党建引领兴产业

  “丁书记不仅能力强,而且有亲和力,大家都很喜欢她。”说起湄潭县抄乐镇河坪村党支部书记丁玉,村民韩洪竖起了大拇指。

  丁玉原是抄乐镇沙塘村人,大学毕业后,她回到沙塘村带领群众发展养猪产业。2021年9月,她被选举为河坪村的“当家人”。

  丁玉发挥自身技术优势带领村民养牛,凭借过硬实力,在湄潭县举行的2022年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擂台比武”县级决赛中斩获第一名。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当前,贵州各地正着力建设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选派一批优秀干部到乡村振兴一线岗位。

  同时,广大乡村多措并举吸引一批农业科技领军人才、有技术有能力懂管理的人才,培养一批土生土长的乡土人才充实到村到组,为推动全省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

  在人才加持下,广大农村聚焦优势产业,以村级党组织带头,落实产业帮扶政策,做好土特产文章,依托特色资源,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乡村产业全链条提质升级。

  黔东南州鼓励和支持村“两委”领办村级经济组织3090个,鼓励农户发展茶叶、太子参、肉牛等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促进全州村级集体经济增长约3.2亿元。

  将发展实际和具体要求相结合,贵州各地在广大党员干部的带领下利用资源禀赋、结合村情民意,推进农村产业规模化发展,着力提升乡村振兴的质量。


 
上一篇:贵州加快建设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强省
下一篇:[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创新金融产品 增添消费活力

首页 | 关于我们 | 交流动态 | 新闻中心 | 客户留言 | 联系我们 | English
  •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云岩区346号(财源宾馆7楼)   邮编:550004 电话:0086-851-86892130   传真:0086-851-86892041
  • Copyright 2019- 贵州省国际文化科技交流中心  备案号:黔ICP备20000250号-1 版权所有